• 浦东说书

    历史渊源由于封建统治阶级一直视浦东说书为粗俗,史志记载极少,文人亦鲜考据,起源沿革少有文字资料,但二十世纪初光绪年间的《图画日报》曾载有“说因果画”,并题打油诗曰:“手敲小钹说因果,口唱还将手势做,多人环听笑迷迷,只为乡音说得真清楚。”可见浦东说书在当时已十分兴盛。另外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颐安主人所著石印本《沪江商业市景词》中的记载,“茶寮每有说书人,海市蜃楼幻作真,一扇一瓯聊佐讲...

    时间:2024-12-20
  • 泡菜制作技艺族泡菜制作技艺

    族泡菜是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食物之一,其腌制方法,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族人民吸取其他民族的饮食优点,取长补短,不仅保存了祖传下来的泡菜饮食习惯,而且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族泡菜文化。 泡菜腌制历史悠久,据《诗经》记载: 大约三千年前利用黄瓜腌制的菜叫做“菹”,这就是现代人所说的泡菜。古代的泡菜只用盐水或醋腌制,诗文集《东国?相国集》也记载了有关腌制萝卜泡菜的情形...

    时间:2024-12-20
  • 河洛大鼓

    历史源流河洛大鼓,起源于清末民初,是在洛阳琴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阳琴书旧称琴音,早期的伴唱乐器是我国传统的七弦古琴。洛阳琴书早期演唱方式多为闭目坐唱,其唱腔委婉细腻,字少腔多,节奏缓慢拖沓,其演唱书目也多为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中、短篇故事。琴音在官宦、商绅和文人之间传唱,词曲典雅,流入民间后,改称琴书,其琴也改为扬琴。 据洛阳地方志记载,河洛大鼓形成过程和初创时间为:清末以前...

    时间:2024-12-20
  • 河图洛书传说

    河图洛书传说是诞生于河南省洛阳地区的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等相关故事的民间传说体系,主要包括龙马负图寺的传说、神龟献洛书等内容。 在中国孟津县会盟镇,黄河与其支流图河交汇处,相传即为“龙马负图”之地,建有龙马负图寺;而洛宁县西长水村,洛河与其支流玄沪河交汇处,相传是“神龟负书”之处,存有“洛出书”石碑。 2014年11月11日,河图洛书传说经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间:2024-12-20
  • 沙力搏尔式摔跤

    摔跤简介2008年6月入选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内蒙古的西部阿拉善,还存在着一种蒙古式摔跤——“沙力搏尔”,大家看到的照片是蒙古族式沙力搏尔。 沙力搏尔式摔跤是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所独创并保留至今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阿拉善古老的“乌日斯”盛会和现代那达慕大会中体育比赛的主要项目之一。 经过长期的语音译化演变为“沙拉宝尔”一词。沙力搏尔式摔跤技艺中的砍铲、膝折...

    时间:2024-12-20
  • 汝瓷烧制技艺

    原料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断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高岭土、石英、煤炭资源优势,是汝瓷赖以生存薪火相传的天然环境。流程采石→ 捡石→ 洗石→ 粉碎→ 过滤→ 炼泥→ 手工拉坯(模具灌浆成型坯)→ 晾坯→...

    时间:2024-12-20
  • 汉绣

    历史源流提及汉绣的起源,其历史上限至今仍无定论,尚在探讨之中,考古学的发展揭开了历史的神秘面纱,随着出土文物的增多,人们重新认识了汉绣的滥觞,研究人员依据楚绣与汉绣在文化内涵、技术特色及艺术风格等各方面的历史渊源,普遍认为汉绣的,源流可以上溯到战国时的楚绣,楚绣,又称楚地刺绣,是在战国,时期楚国境内的刺绣,湖北马山―号等楚墓中所发掘出的文物给, 楚秀研究提供了大量依据,文物中包括一些绣工精美...

    时间:2024-12-20
  • 楮皮纸制作技艺

    名称由来 由于楮纸历史悠久,又适由高级书画用,特别受到文人们的重视。有时 楮 这个字竟成为 纸 的代称。如张翥(1237- 1368年)在为当代的吴兴书画家赵孟頫(1254- 1322年)的《木石图》题诗时就写道: 吴兴笔法妙天下,人藏片楮无遗者。片楮就是片纸。明代人徐渭(1521-1593年)在《画鹤赋》中说: 楮墨如工,反寿终身之玩。 这里的楮墨就是纸墨,意思是说如果纸墨制造精细...

    时间:2024-12-20
  • 梁祝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它以提倡求知、崇尚爱情、歌颂生命生生不息的鲜明主题深深打动着人们的心灵,以曲折动人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奇巧的故事结构而受到民众的广泛喜爱。梁祝传说和以梁祝传说为内容的其他艺术形式所展现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中国民间文学艺术之林中的一朵奇葩。 梁祝传说自1600年前的晋代形成以来,主要流传于宁波、上虞、杭州、宜兴、济宁...

    时间:2024-12-20
  • 梁平木版年画

    发展历程1536年,梁平区屏锦镇最初出现印刷红纸的刷房。当时,刷房在红纸上用墨印单图案和神灵,以满足百姓婚丧嫁娶的需要,后来开始生产年画。清乾隆(1735年–1796年)年间,年画业成立了行会,名“梅葛会”,由染纸、年画作坊主捐资修建“梅葛庙”。为梁平年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屏锦镇最早的年画作坊兼销售的商号名“元兴号”(旧称刷坊),从刷制红纸到生产年画,工具简单,技术水平不高,品种不多...

    时间: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