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潞安大鼓

    历史源流乾隆时期早在清乾隆三年便有驰名于上党一带的鼓书艺人路占元、董祥五等联络潞安府八县的百余名艺人成立盲子队,即鼓书艺人的演出活动班社,后来发展成为行会组织三皇会。据此,一般认为至迟在清代中叶潞安大鼓就已经形成了。早期艺人主要为盲人,后来有了明目人,20世纪50年代起出现了女艺人。 清乾隆年间,居住长治西街的民间艺人高来柱以当地戏曲、民间小调为基础,逐渐加工成一种似唱似说的上下句干板腔...

    时间:2024-12-20
  • 漳州木版年画

    发展历史漳州木版年画始于宋代,当时福建的刻书业开始兴盛,迅速带动了民间版画刻印技术的发展,漳州木版年画也随福建雕版的发展而发展。 明代,漳州木版年画开始走向兴盛,当时漳州已经有“曲文斋”“多文斋”等多家书坊兼营年画。近代学者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称“宋刻书之盛,首推闽中”。发展到清代,更有“胡庆堂”“俊记”“锦源堂”等12家书坊参与年画制作经营。从而漳州木版年画艺术日趋成熟...

    时间:2024-12-20
  • 漳州木偶头雕刻

    历史溯源漳州木偶雕刻起于晋盛于唐,已有近二千年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间艺人徐年松、许盛芳的木偶作品被美术工艺部门收藏。1959年,徐年松雕刻的生、旦木偶头,表现扬眉、醉目、微笑、宽额的古代才子和柳眉凤眼、樱桃嘴、高髻发的士女形象,选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受到文化美术界的好评。徐的儿子徐竹初继承家传并有所创新,1979年至1989年,其作品在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展出,赢得很高声誉...

    时间:2024-12-20
  • 滩羊皮鞣制工艺

    滩羊皮鞣制工艺是2008年经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种传统技艺。 交城滩羊皮鞣制工艺起源于明代中期,历经400余年。皮革的鞣制就是用鞣质对皮内的蛋白质进行化学和物理加工。它通过一系列工艺,并采用一些化学药剂,使牛、猪、羊等动物生皮内的蛋白质发生一系列变化,使胶原蛋白发生变性作用。鞣制后的皮革既柔软、牢固,又耐磨,不容易变质。所以鞣制后的皮革可用来制各种皮制的日常生活用品。清中期...

    时间:2024-12-20
  • 满文锡伯文书法

    锡伯文书法源于满文书法而满文书法又源于蒙古文书法,为锡伯族著名书法家“格吐肯”所改进锡伯文32种篆字和汉文隶书字融会而创、以其姓命名的“格隶体”,笔意遒炼、秀逸含蓄。他的作品还展示了锡伯文和锡伯文的正、草、隶、篆等各种书法形态,“虽然不懂字意,仍然可从笔端之下见识书法的神韵”,一位汉族观众说。 锡伯文书法源于蒙古文书法,自清代起自成体系,锡伯文创始于上20世纪30年代,取法自锡伯文...

    时间:2024-12-20
  • 滑稽戏

    申报地区或单位:上海滑稽剧团 上海滑稽戏是在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中期时,由上海的曲艺“独角戏”接受了中外喜剧、闹剧和江南各地方戏曲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新兴戏曲剧种。它流行于上海、江苏、浙江的许多地区,受到广大观众欢迎。 20世纪40年代,著名的滑稽班社已有笑笑剧团、天宝剧团等十多个。成立后,滑稽戏成为上海主要剧种之一。历史上著名演员有徐卓呆(徐半梅)、王无能、刘春山、江笑笑、朱翔飞、姚慕双、周柏春...

    时间:2024-12-20
  • 湖北大鼓

    历史渊源原先湖北的鼓书,与我国北方的鼓词类传统说唱艺术有着同宗的关系,而鼓词(鼓书)又与说书(评书),在历史上有密切的联系。 唐代佛教盛行时,们不仅讲唱佛教经卷,说唱历史故事,也说唱民间时事故事,如《秋胡小说》《张义潮变文》等。到了宋代,由“变文”衍变为鼓词,出现了一些专业性的话本。这些话本经过文士的润饰加工,具有了较高的艺术性。由明入清,鼓词日益盛行于北方,并逐渐传播到南方。 湖北鼓书的历史...

    时间:2024-12-20
  • 湖剧

    剧种简史湖剧,1951年改为今名。产生湖州,流行行嘉兴及余杭、江苏吴江一带。它是由曲艺形式于清道光年间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的。先后经过三个发展时期,即清道光、咸丰年间至1924年,称为“小戏时期”,多为“二小戏”与“三小戏”宝库;男旦“阴阳嗓”的唱法在我国戏曲剧种较为罕见;舞台“十八个半音韵”与吴语方言(湖州话)韵相合,具有一定的语言学研究价值。如今剧团名存实亡,濒临灭绝,正在抢救与保护之中。...

    时间:2024-12-20
  • 淮海戏

    历史渊源正式定名淮海戏曾在民间称为“小戏”,与柳琴戏、泗州戏同源于“拉魂腔”,因流行于淮海地区,曾称“淮海小戏”,1955年正式定名。 淮海戏。老艺人传说表演技巧 据淮海和安徽泗州的老艺人传说,清乾隆年间海州一带流行[太平歌]、[猎户腔],后衍变为说唱民间故事的“打门头词”,因以三弦伴奏,又名“三刮调”。至道光年间,开始打地摊演出“对子戏”、“三小戏”,女角均由男艺人扮演。 “随身衣,就脚鞋”...

    时间:2024-12-20
  • 淄博陶瓷烧制技艺

    技艺历史约前6010年—约前5600年(后李文化时期) 据考古工作者对淄博地区最早的古文化遗址——临淄区齐陵镇后李官庄“后李遗址”出土的陶器考证,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先民在距今约八千年前已开始制作陶器。其早期产品均为夹砂陶,以圆底器为主,器类单调,均以手制。是我国最早制作陶器的产地之一。 约前5500年—约前4300年(北辛文化时期) 中国财富陶瓷城一侧的张店区傅家镇浮山驿村、黄家村附近皆产陶器...

    时间: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