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族姊妹节

    台江苗族姊妹节是台江县老屯、施洞一带苗族人民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届时苗族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的盛装,聚集于榕江、杨家、偏寨,欢度这个极富民族特色的传统佳节。台江苗族姊妹节苗语叫“浓嘎良”,它以青年妇女为中心,以展示歌舞、服饰、游方,吃姊妹饭和青年男女交换信物为主要活动内容,节日规模较大,内容丰富独特。 苗族姊妹节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民俗、婚恋、社交方式传承至今...

    时间:2024-12-20
  • 苏仙传说

    历史渊源“苏仙传说”是以叙述郴州草药郎中苏耽神奇出生、 神鹿哺乳、孝顺母亲、种橘驱疫、得道成仙等核心母题为主要内容的传说故事群,晋葛洪《神仙传》就有记述,此后道教典籍、笔记小说中均有记载。 “苏仙传说”是西汉发生在桂阳郡治所郴县(现湖南郴州市苏仙区)的民间故事:郴县少年草药郎中苏耽,早年丧父成孤儿,他事母至孝,亲和邻里,治病救人。后人传为:潘姑娘未婚先孕,老娘逼女弃子,女藏子于山洞,鹤护鹿乳...

    时间:2024-12-20
  • 花毽

    花毽历史诞生毽球从中国古老的民间踢毽子游戏演变而来,是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在花毽的趣味性、观赏性、健身性基础上,增加了对抗性,集羽毛球的场地、排球的规则、足球的技术为一体,是一种隔网相争的体育项目,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1984年,原国家体委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在政府和体育部门的倡导下,毽球运动在北京、湖北、山东、广东、上海、陕西、河南...

    时间:2024-12-20
  • 肘捶

    肘捶门的故事力战恶霸创立肘捶门 肘捶的创始人名叫张东槐,1844年出生于临清与冠县交界的唐元乡瑶坡村。据《临清县志》记载,张家在当地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张东槐的父亲张汝滨为邑痒生(即府州县学的学生,相当于秀才),写得一手好字,颇得当地知县的赏识。不仅如此,张汝滨还精通易理和中医,在当地是有名的大夫。 张东槐出生后,跟着父亲学过周易和医学,还曾经跟着伯祖父学习一些拳脚功夫。在当时的瑶坡村...

    时间:2024-12-20
  • 翼城琴书

    历史渊源翼城琴书是在山西翼城这方有着数千年文化底蕴的沃土上,土生土长的民间说唱艺术,俗称“本地书”。据《翼城县志》《梨园百年琐记》记载:翼城琴书,起源于元代杂戏兴盛时期,流行于以翼城为中心的河南、陕西、山西等3省区域。历史悠久,独具风韵,堪称曲艺艺术的奇葩。 翼城琴书早期是民间演唱的小曲,演唱艺人们,带着一架小琴、一个木鱼和一个八角鼓,自弹自唱,走村串巷。每到一地,就在街头巷道或百姓庭院里...

    时间:2024-12-20
  • 绿茶制作技艺

    内容六安瓜片的外形似瓜子表的单片,色泽宝绿,大小匀整、不含芽尖、茶梗,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是传统手工制茶的杰出代表。根据六安史志记载和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所列名品,六安瓜片出现在清中叶,是由六安茶中的“绿大茶”演变而来。清朝,六安瓜片列为名品入贡。 六安瓜片茶生产地位于大别山北麓,裕安区黄巢尖周围。海拔400—600米的气温、光照、降雨、土壤等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别适宜六安瓜片茶树的生长...

    时间:2024-12-20
  • 绵竹木版年画

    历史渊源绵竹年画起源于北宋,兴于明代,盛于清代,建立后注入了新内容及现代人的审美趣味。 宋代,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木版年画开始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和发展起来。待到明清以后,形成了各具特色和最大规模的中国四大年画制作中心:四川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江苏桃花坞,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 清代中叶,四川城乡各地普遍兴建会馆时,多聘请绵竹画师和塑匠雕塑神像,彩绘梁壁...

    时间:2024-12-20
  • 绵拳

    历史源流绵拳起源于何时、何地、由何人所创,至今尚难找到确凿的证据。但是通过上海绵拳代表人物孙福海之子——孙长根、孙宝庆的回忆,可以确定在上海最早传播绵拳的人是孙福海的师父孟光银。1920年前后,孟光银来到上海传授绵拳,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和完善。 孟光银(原名孟招德,又名孟关宇或孟关雨),原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沧州顺德镖局的镖师,主要在山东、河南两地走镖,后拜一位经商的老翁学拳而得绵拳...

    时间:2024-12-20
  • 维吾尔族刺绣

    历史源流哈密维吾尔族刺绣是一种美化服饰的传统手工艺,是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最主要、最普遍的装饰手法,以其纷繁复杂的款式和精巧的刺绣而独具魅力,是哈密维吾尔族妇女勤劳、维吾尔族很早就重视服饰的刺绣工艺,并一直把它当作服饰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加以发展和完善,使其成为维吾尔族普遍使用的独特的服饰装饰艺术形式。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刺绣主要是服装及配饰,如袍服、坎肩、长裙、套裤、靴帽等数十种...

    时间:2024-12-20
  • 绍剧

    历史沿革明嘉靖年间,秦腔自北方流传到浙江绍兴,与余姚腔融合,逐步形成一种激越昂扬的新腔,称为“调腔”,最鲜明的是“二凡”,腔调和秦腔,初为吹唱道士班和堂名班等坐唱形式,一人兼唱多行脚色,并以大锣、大鼓、铙钹伴奏。搬上舞台后,称“绍兴高调班”。 明末清初,昆腔盛行,继而乱弹传入,高调班纷纷兼唱昆腔和乱弹,形成三合班。 清乾隆年间(1723-1735年)开始盛行。 咸丰、同治年间...

    时间:2024-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