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锡伯族刺绣
历史源流无处不在刺绣是锡伯族人民普及广泛的传统手工技术,锡伯族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将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美好事物,用灵巧的双手绣到自己的作品里。 刺绣的图案有人物、山河、树木、花卉、飞禽走兽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为锡伯族的吉祥物,象征着自由、宁静、和平、美丽,也给予锡伯族人一种精神力量,激励着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锡伯族妇女刺绣的作品出现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服装、头巾、枕套、鞋子、窗帘等...
-
错金银
概况战国两汉时期,金银错青铜器大量出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广泛流行,考古发现战国汉代的金银错青铜器以千百计。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对于中国的青铜时代来说,它只不过是一抹绚丽的晚霞。 金银错是古代金属细工装饰技法之一,也称“错金银”。金银错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错的概念无论古代说的“金银错”...
-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
技艺特色湟中银铜器可分为银器和铜器加工制品。皆具有藏文化的艺术特色。银器制品工艺精细,图案丰富、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独特,湟中银器工艺有几百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等特点而著称,以加工精美而见长,深受各族群众喜爱。银器品种繁多,有银茶壶、银茶盖、银茶托、银木碗等日用器皿;辫饰、耳环、项链、手镯等各种佩饰;还有寺院的供器、小转经轮、净水壶、供水壶等法器,唢呐...
-
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
历史源流嘉绒藏族织绣技艺传承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纺织技艺传承至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据《丹巴县中路罕额依遗址发掘简报》载,在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里,发掘出土的第一期文物中,有骨质的“纺轮”。经碳十四测定,该遗址的第一期年代在B.P5000――B.P4500之间。同时,还发掘出了数量较多的骨针。由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嘉绒藏区的纺织技艺已经发育。隋唐以前,嘉绒藏区史称“嘉良”...
-
蓝夹缬技艺
历史夹缬起于秦汉,盛于唐宋。据史料《二仪宝录》记载,称夹缬“秦汉间有之,不知为何人造”。《唐语林》《事物记原》《潘氏纪文谭》等文献记载,柳婕妤之妹“使工镂版为杂花之象而为夹缬”。诗人白居易也曾吟咏“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清异录》中更有青年书生卖琴卖剑以换夹缬,说明了其价格不菲。《宋史》中甚至还明确记载诏令“客旅不许兴贩夹缬”。 夹缬曾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
-
蒙古族驼球
驼球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及民族学、民俗学价值。蒙古族驼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最早在乌拉特后旗开展的一项具有地域色彩和民族特点的竞技性传统体育项目。蒙古族驼球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没有严格的比赛规则,只要场地稍加平整即可开展,简单易行。通过比赛,起到加强交流与合作,增进团结和友谊,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体育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
蒙古族刺绣
历史据罗布桑却丹所著《蒙古风俗鉴》等有关文献记载,在13世纪下半叶(元朝)以前,古代蒙古人在生活中就很注重刺绣艺术,并且应用范围很广。如耳套、各种帽子、衣服袖口、衣领、大襟、蒙古袍的边饰,花鞋、靴子以及生活中所用的荷包、碗袋、飘带、摔跤服、毡袜腰边、枕套、蒙古包等,在毡子和皮料底子上所做的贴绣如门帘、密缝毡子(绣花毡)、驼鞍、马鞍垫等等都有精彩的刺绣。图案有犄纹、鸟兽、五畜、各种花卉、卷草纹,...
-
茅台酒酿制技艺
历史溯源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的鼻祖,历史悠久。产地内出土的文物中,有相当部分是商周时代的酒具,说明当时已经有酒。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武帝时期,茅台当地就能酿酒,史称枸酱酒。明末清初,以大曲参与糖化、发酵、蒸馏取酒的工艺日趋成熟。数百年来,茅台酒酿造工艺在继承和发展中不断完善,至今仍完整延用。独特性地域环境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茅台酒质量与其产地密切相关...
-
苗族鼓藏节雷山县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苗族历次大迁徙后的主要聚集地之一。据《苗族古歌》载,鼓藏节在先秦以前夏王朝时期的古三苗国就已经有了。三苗国在与夏王朝的战争中解体,苗族在往西南迁徙过程中仍然过鼓藏节。苗族迁到雷公山地区定居后,鼓藏节更为盛行。鼓藏节,苗语称“牯哝江略”,意为鼓社节,即以血缘宗族为单位的祭鼓活动。鼓藏节的来历在苗族经典《苗族古歌》里有记...
-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
制作技艺苗族芦笙由笙斗、笙管、和共鸣管构成。 笙斗又称气箱,多用杉木、松木或梧桐木制作,以杉木最佳,纹理顺直、质地松软、少疤节,外观呈纺槌形,长46厘米~56厘米、宽4厘米~9厘米、高3.5厘米~8厘米,细端再接一根长15厘米左右、外径1.8厘米左右的竹管为吹口。制作时,将整块毛坯料从中破为两半,分别挖掏出内膛,待装入笙管后再用胶粘合,外部用细篾箍五至七圈而成。笙斗呈淡,外部涂饰桐油,木纹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