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豆腐客家人永远的乡愁

客家酿豆腐。(资料图片)

久负盛名的客家酿豆腐,是一道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怀乡念祖情感的佳肴。据记载,这道美食诞生年代久远,当时客家先民将豆腐切一口子,像包饺子一样将馅料填充其中,外素内荤,相得益彰,制作出了这道独具客家风味的酿豆腐。

在那个年代,客家先民们在中原时期便有着家家户户逢年过节包饺子的习俗。一家人围坐在炕上或饭桌旁,揉面、洗菜、切肉、擀面皮、拌馅料、烧火,热闹而温馨。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制作出了美味可口的饺子,更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满足与升华。

无论是富贵人家还是普通人家,在制作饺子时都会尽可能地选用好的食材。虽然馅料的荤素搭配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无论馅料多少,只要能共享天伦之乐,饺子都是天下最美味的食品。

在南迁之后,客家先民深入南国群山之中,他们多次回望中原,千山万壑阻碍了视线,却无法阻挡他们对家乡和祖先的思念。为了缓解这种乡愁,他们选择包饺子来舒缓焦灼的情感。然而,由于南方红土适宜种植水稻而不是小麦,他们较难获得制作饺子的面粉。这种深深的思乡之情就像混合好的饺子馅一样,找不到适合的容器去承载。于是,他们找到了替代品,酿豆腐就此诞生。这道酿豆腐,是一份承载着客家人深厚情感的美食,流传千年,让人回味无穷。

客家酿豆腐是客家名菜,是客家宴席上的常备菜。“酿”是一个客家话动词,表示“植入馅料”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酿豆腐客家风味的形成跟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分不开的,如客家话保留着中原古韵一样,客家菜同样也保留着中原传统的习俗特色。

酿菜主要分为三类:平酿、斗酿、填酿。客家酿豆腐属于斗酿法。客家酿豆腐是唐代以来的客家传统名菜。其制作方法如下:取石膏豆腐若干块,切成2.5厘米见方的小块。取瘦猪肉、大蒜、冬笋、香菇或其他料剁成茸泥,加上等酱油、细盐、鸡蛋,再拌上淀粉制成馅。把小块豆腐中间轻轻剖开口,喂入馅料。将酿豆腐喂料口贴着油锅煎香呈金,放入肉汤焖10分钟左右即成。

客家酿豆腐的特点在于结合荤素为一体,嫩滑鲜香,营养丰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酿豆腐的馅料或添加了鱼胶、浸发虾米等,既保持了原有的鲜爽,又增加了甘香,并衍生出系列产品:桶锅酿豆腐、煎酿豆腐、铁盘酿豆腐、鸡汤豆苗浸酿豆腐等。这些新开发的系列菜品不仅丰富了客家菜的品种,也展示了客家人对美食的热爱和创新能力。

也许是因为世代传承的患难意识,使得客家人始终坚定地守护着自己的民俗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他们进入赣闽粤地区后,沿着赣江、汀江、东江等流域聚族而居,广泛分布在赣西南、闽西、粤东、粤北等地。在这些地区,经过千百年的繁衍生息,客家族群不断发展壮大。

客家人的民俗文化具有厚重的感染力,与当地的土著居民相互融合。其中,酿豆腐成为客家人最喜爱的菜品之一,并且随着客家人的足迹传播到海内外。(廖祥云)